网站首页
我院于6月12日与科技处协办第九十五期博士论坛,药剂学教研室金颖博士在论坛上作题为《五株细菌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学术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cyclopenta[c]pyridine骨架类化合物,并合理地推测探讨了此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其次,在生物活性研究方面,报告详细阐明了放线菌源棘孢菌素类及双苯甲酰类成分的抗炎作用机制,证实其通过下调iNOS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发挥抗炎效应。...
我院于6月12日与科技处协办第九十五期博士论坛,药物化学教研室段欣何博士作学术报告。在题为《碳点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中,段欣何博士首先系统阐述对食品中的成分进行检测的重要意义,并详细分析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进而引出荧光光谱技术在该领域的显著优势。随后,重点介绍碳点作为荧光探针的优点,并结合不同识别机制,构建三种新型传感方法用于检测桑色素、白酒酒精度以及白酒中的乙醛。报告最后对基于碳点构建的现场即时传感设备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我院于5月22日与科技处协办第九十三期博士论坛,我院生药与天然药物学教研室的孙雅婷博士作学术报告。在题为《海洋生物及陆生植物的化学成分及活性机制研究》的报告中,孙雅婷博士系统阐述了海洋生物群海绵以及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土曲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从中分离到了结构新颖的生物碱类和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并发现了非常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提供非常好的化合物资源。同时还研究了陆生植物假叶树和蔓性千斤拔的化学成分和抗炎活性,...
我院于5月22日与科技处协办第九十三期博士论坛,化学教研室何心莹博士作学术报告。在题为《磁性纳米材料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中,何心莹博士由浅入深,首先介绍了药物分析样品前处理的传统方法以及方法局限性,从而引出在前处理过程中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在选择性提取、富集、浓缩以及简化操作步骤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对材料的种类、合成方法以及不同材料各自的优点进行详细介绍。报告最后,对磁性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总结。...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在线发表了陈晴副教授团队在蛋白质分离纯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Triazolone-Functionaliz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Hemoglobin Purification and Proteomics-Driven Biomarker Discovery in Diabetic Blood”(三唑啉酮功能性磁性纳米粒子对血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糖尿病人血液中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发现)。该院2022级本科生张龄兮和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生临床医学专业吴欣泽为共同第一作者,...
近日,我院王冠男教授在传感器领域中科院一区杂志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IF 8.4)期刊发表了关于一种耦合金纳米簇和二氧化硅球包覆的碳点,通过比率荧光策略,用于检测氯喹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将金纳米簇(AuNC)与二氧化硅球包覆的碳点(CD@SiO2)进行耦合,开发了以AuNC/CD@SiO2为核心的卫星纳米结构,创造性地构建了测定氯喹(CQ)的比率荧光方法。本研究特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直接、快速的非共价静电组装技术,作为合成AuNCs/...
我院于4月16日承办了第八十八期博士论坛,药剂学教研室的蔡楠博士作学术报告。在题为《三氟甲基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的学术报告中,蔡楠博士系统阐述了新型α-三氟甲基烯基酯类化合物的创新合成路径,并深入剖析了该类分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报告结束后,蔡楠博士与现场师生围绕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聚焦于三氟甲基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毒理学特性评估、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优化,...
我院于4月16日承办了第八十八期博士论坛,药物分析学教研室的赵俊剑博士作学术报告。 在题为《木质通道的构建与多功能传感应用》的报告中,赵俊剑博士系统介绍了天然木材在传感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报告从天然木材作为人类重要资源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阐述了木膜在现代传感领域中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报告详细介绍了以木质纤维素膜为基础,构建天然酶-纳米酶级联传感平台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无酶传感策略在小分子-...
我院于3月28日承办了第八十七期博士论坛,药物分析学教研室的郭朗博士作学术报告。在题为《药品注册核心流程》报告中,郭朗博士介绍了自己十二年的药品研发注册经验,并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申报资料撰写、和审评审批流程等方面做了总结,使在座老师和学生对药品注册流程有了新的认识。
我院于3月28日承办了第八十七期博士论坛,药理学教研室的刘月阳博士作学术报告。在题为《以溶酶体为靶标的脑缺血防治策略研究》的报告中,刘月阳博士介绍了脑缺血后溶酶体功能紊乱导致的自噬-溶酶体通路异常改变的调节机制及靶向溶酶体的天然产物抗脑缺血的研究。报告结束后,刘月阳博士与与会师生在天然产物筛选、神经元质粒转染方法、脑缺血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报告使参会师生对脑缺血治疗药物的研发有了新的认识。...